(1)学生竞赛屡获大奖
所有在校本科生均参加过未来飞行器设计大赛、国际飞行器设计挑战赛、互联网+创新大赛等各类竞赛,近五年获国际/国家级奖励320人次,完成国家级和省级大创项目900余项,创新成果受到中央领导人高度赞扬。
在高校航空航天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成果交流会连续3届获特等奖,居全国首位。《高分辨率航空磁场探测无人机系统》获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首次“一带一路”国际专项赛特等奖。
(2)领军人物不断涌现
毕业生强国担当付之以行,98%攻读研究生和进入国防院所工作,用人单位满意度99%以上,涌现出185位总师和45位国家级人才,在J20、Y20、Z20、AG600、C919等国家重点型号工程发挥了领军作用。
近年来,海射火箭总体设计师张飞霆(2011届本科生)、实验流体力学国家级青年人才李文丰(2010届本科生)、超大型飞行器动力学与控制专家李庆军(2014届本科生)等多名毕业生逐渐成长为行业领军人才。
(3)引领示范作用显著
一流教学资源广被认可,如《航空发动机燃烧学》获批国家精品课程、国家首批精品在线课程和国家首批一流课程,近年全国选课学生超过2.4万人。《燃烧学》规划教材先后改编3版,全国20余所高校使用。
创设国内首个飞控信新工科专业,牵头成立全国飞控信专业联盟,发起成立中国高校航空院长联席会,举办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峰论坛8次,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等期刊发表教改论文14篇,40余次教学会议报告,70余所高校借鉴应用,具体举措被列入教育部国防特色人才联合培养专项方案中。
(4)教改成效广受好评
教改成效受到80余位院士、教指委专家和教学名师高度赞誉。陈一坚院士评价“西工大航空人才培养始终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并能与时俱进”。中国航空教育学会理事长孙聪院士肯定“探索出一条航空人才培养特色模式”。航空航天类教指委主任委员蔡国飙教授赞扬“引领了航空航天类新工科教育”。冷劲松院士为组长的鉴定专家组认为“创立了航空强国领军人才培养新模式”。
央视和解放军报等20余家媒体深度报道60余次。2020年6月29日,CCTV-13专题报道西工大航空学子航空报国就业情况。2020年7月27日,CCTV-13聚焦黄玉珊航空班拔尖培养模式。2021年3月29日,CCTV-2称西工大航空毕业生以顶天立地的科技创新创造了众多富有国防特色的中国第一。